咨询电话:0535-6672791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本科教育简介

鲁东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山东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化学学科之一。创立六十多年来,学院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办学理念,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提高育人能力水平,为中学基础教育、化学化工、行政管理等领域培养和输送各类优秀人才近万人。

一、学科专业设置

化学(师范类)本科: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山东省一流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核心专业,已通过国家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本专业传承优秀的师范教育传统,将化学高等教育与教师教育深度融合,培养的毕业生主要在教育领域从事化学教学和管理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化工行业研发、生产及管理。近三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超过50%,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山东省一流专业、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核心专业、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结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依托山东半岛高分子产业集群,与万华化学、泰和新材、光威复材等上市企业深度合作协同育人,贯通学生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培养渠道,形成了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培养的毕业生可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领域从事研发、设计、管理等工作。近三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超过49%,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核心专业。本专业以培养胜任化工生产设计与研发、过程控制和技术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与中国石化、泰和新材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协同育人,将化工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融会贯通,着力造就具有科研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毕业生可在化工、环保等领域从事研发、设计、管理、进出口贸易等工作。近三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超过50%,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

二、人才培养特色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基础理论,又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理论探索和实践认知的高度统一。

一是专业建设始终依据行业产业发展状况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将社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最新要求引入培养目标、融入教学过程,推动学科新进展、科研新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紧跟化学、化工和材料科学领域前沿,直接与就业需求接轨,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与中国石化、万华化学、泰和新材等行业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专业实践课程,共建山东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吸附与分离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特色学院、山东省高校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室、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等7个省级教学、科研和育人平台,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培养“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二是实施本科生创新“育苗工程”“种子计划”,打造本科生创新研究团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水平。超过60%的本科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可独立完成科研任务。近三年,本科生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25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国际知名SCI期刊论文58篇。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重大创新创业类竞赛中屡获殊荣,获国家级奖励12项,省级奖励60项,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9项;在化工设计竞赛、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学科类重大赛事中屡拔头筹,获国家级大奖18项,省级大奖72项。

三是夯实专业素养,确保教育实习、专业实训取得实效。化学教育(师范)学生安排一个学期的中学教育实习;非师范专业学生在企业研发、设计和生产、管理一线进行不少于4周的实习实训。大学实验室与教学一线、企业一线无缝衔接,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帮助学生在考研深造、公务员事业编招考和企业招聘竞争中建立领先优势,占得先机。

三、办学条件保障

学院拥有山东省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山东省吸附与分离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高等学校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鲁东大学-泰和新材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化学教学实验中心,实验室总面积9600平方米。拥有超高分辨场发射透射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500兆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高分辨场发射扫描电镜、转靶X射线衍射仪等先进科研教学设备,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

学院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专门自习室、公共教室、读书廊等学习空间,生均使用面积达到30平方米。学生可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全天候使用实验室和实验仪器设备,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软硬件保障。

学院有完善的帮扶与资助体系,以帮助学业困难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还设有各种奖助学金,为塑造优良学风、鼓励争优创优提供平台支持。学院院风纯洁向上,学风积极浓厚,高质量发展成果层出不穷。

四、师资队伍状况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9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34人,高级实验师6人,硕士生导师42人,博士78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90%。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山东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山东省海外拔尖人才1人,烟台市“双百计划”获得者1人。拥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和省级教学团队、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青创科技计划团队等多个省级人才团队。

教师队伍先后主持国家级项目52项,省部级项目103项,企事业单位委托横向课题96项。年均发表SCI论文90余篇。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烟台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

五、学团建设工作

学院学团工作围绕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有理想、有担当、更加自信自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团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感想敢为又善作善成,个性独立又融入集体。专业团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纵贯本科四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优势,明确职业定位,树立人生目标。

以圆桌会议、头脑风暴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培训;组建青年宣讲团,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创建“星火心采访”,看望走访抗战老兵,聆听抗战故事,弘扬报国之志;开办“星火青年说”,以辩论赛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带领学生开展暑期支教、走访调研,让学生了解社会、奉献社会。

注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组织统筹能力。由学生自行组织开展摄影大赛、读书沙龙、趣味运动会、歌咏比赛等活动,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开学迎新、志愿服务等工作。三年来,学院学生先后荣获省级优秀个人、优秀志愿者、年度乡村好青年等荣誉称号,既丰富了广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提高了他们的领导力、规划力和责任感、荣誉感。

学校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红旗中路186号

学院地址:鲁东大学主校区生化大楼

咨询电话:0535-6697921/667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