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与总体办学情况
学院成立于1958年,经历了物理科、物理系、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和物理学院等发展阶段,2012年1月更名为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学院自198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培养本科毕业生5000余人。建院以来,学院贯彻“立德树人,追求卓越”的办院理念,坚持“教学立院、特色办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的办学思路,聚焦半导体光电和新能源国家创新产业需求,充分发挥物理学基础研究创新引领优势,紧密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立足山东,服务全国,面向未来应用基础研究和社会人才需求,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厚教育情怀,较强创新能力和良好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如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校长张新房教授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华中科技大学吕新友教授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有物理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两个本科专业,拥有全日制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物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二、党建工作情况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学院聚焦“一融双高”的党建工作思路,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委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现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山东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学院党委获评鲁东大学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院泰山学者团队党支部被评为山东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专项行动团队,学院教师党员杨传路教授2023年获评“山东省先进工作者”。依托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国家级育人平台,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志存高远的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科技领军人才。
图1 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三、教师队伍及教学平台情况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7人,兼职/合作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1人,其中国家级人才2人、泰山学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建成了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物理学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通过国家师范专业二级认证,《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课程为省一流本科课程,《高等量子力学》课程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于2024年1月获批首批山东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学院申报的“神舟悟理”科普工作室被认定为山东省科普专家工作室,近三年获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出版教材5部。
图2 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对接社会需求,畅通就业渠道,建立“招生、培养、实践、就业”一体化就业模式。建立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定期举办就业指导讲座,职场分享会等活动,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约50%的本科生被选拔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大、中科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继续深造,连续多年在省从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毕业生在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图3 第十二届从业技能大赛获奖名单
四、专业建设情况
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 学制四年 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物理学专业始建于1958年,先后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山东省物理学博士点培育单位、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等,通过国家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建有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本专业汇聚了特聘国家级特聘专家、泰山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优秀教师等一批物理学科研和教育人才,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了基础。
培养模式:深入贯彻OBE理念,围绕立德树人,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山东省双带头人工作室为依托,已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并行驱动的“一体两翼”育人模式。本专业以中学教师和优秀科研人才培养为本,贯穿和渗透全面发展,追求“一专多能”,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物理学专业基础、宽泛的知识面、初步的物理教育研究能力;从物理教师专业化培养入手,构建物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通过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育人过程,实现物理师范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主干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综合训练、教具制作等。
毕业去向: 40%以上毕业生在全国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攻读硕士研究生;部分毕业生在各级公办学校从事物理教学、教研以及管理等体制内工作;部分毕业生进入大型企业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
选考科目: 3+3模式下,选考科目《物理》; 3+1+2模式下,首选科目《物理》。
学制四年 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光电信息科学与器件专业开设于2025年,属于材料类中的一个新兴学科,以材料学为基础,涉及化学、物理、机械、电子、信息等多个学科领域。光电信息材料产业涉及多个工业领域,产品市场前景广阔,是全球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领域之一。本专业以理工融合为特色,是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本专业主要注重培养“厚基础、重实践、亲产业”的光电传感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气体传感材料与器件、传感器微纳制造与集成等的研究、开发、教学、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以适应山东经济发展需要。
培养模式:本专业旨在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较好,理想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为基础,与电子、光子、集成电路、信息等学科交叉融合,重点关注与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工程相关的各种材料,包括半导体材料、光子与电磁材料、功能与传感材料、新能源材料、信息处理与传输所需的核心关键材料等,及其结构表征、性能测试、工艺开发、制造装备和器件应用等。
着力培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的材料合成和器件制备、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的结构性能分析等基本方法和规律,具备开展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的制造、性能优化、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等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主干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应用电化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光电子技术、光电材料与器件、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薄膜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
毕业去向:本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为光电信息相关的设计及制造领域,就业方向包括半导体气体传感材料与器件、光电传感材料与器件、传感器微纳制造与集成等的研究、开发、教学、生产和经营管理等。 部分学生可在全国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攻读硕士研究生;部分毕业生可考取公务员、事业编,从事体制内工作;部分学生可进入相关知名企业从事研发和管理工作。
选考科目:3+3模式下,选考科目《物理》; 3+1+2模式下,首选科目《物理》。
五、思政育人情况
学院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区域特色,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引领科研实践反哺教学的“四维两精神”思政新模式。通过对课程思政核心要素与混合式教学要素、红色胶东典型事迹进行有效融合,借助知识图谱等数字化教学手段,引入物理科技的故事、物理学发展的故事、物理学家的故事、中国的物理故事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新时代的物理精神。一是构建专业思政图谱,根据学情分析图谱、作业分析图谱、综合评价图谱等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在不断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提升思政育人效能。二是筑牢专业思政主阵地,坚持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激励教师主动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广泛引入任务驱动、翻转课堂、课程沙龙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增加价值导向,在专业主题中融入思政元素,使课堂思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三是发掘专业思政新途径,探索课程思政视频的合理使用,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借助视频、慕课等多种形式实现多维度育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四是建设案例教学新资源,加强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建设是科研反哺教学实践的基础,任课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将前沿发展动态和个人研究成果进行优化整合,结合专业培养计划,开展编写案例库建设工作,弥补课程知识与新的科学研究之间的断层,进一步丰富教材及教辅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思政育人效果。《高等量子力学》课程获批2024年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我院2004级优秀校友王鹏,毕业后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项目,其先进事迹被2025年3月24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报道。
图4 思政育人成果
六、数智赋能专业建设情况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以课程知识图谱的构建为抓手,通过对标行业产业需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完成物理学专业数字化创新中心。中心借助AI平台的智慧能力,自动构建专业知识大图谱,根据课程内知识点的关联,动态呈现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将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矩阵、毕业要求有机统一。内容既涵盖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核心技能训练和后期应用,又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了学术前沿和行业动态,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确保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同时该中心还展现了课程路径及课程关系,无限扩展知识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系统的学习资源与更加多元的学习路径。物理学专业数字化创新中心构建了全方位的专业建设生态体系,将“教”与“学”有机融合,通过精准定位行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打破产业与教学壁垒,确保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对接。基于数智化赋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借助中心平台,建设“AI物理”专业建设新形态,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数字化改革,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深度融合。
将课程知识图谱建设进一步扩展到专业图谱建设,构建了55门专业课程知识图谱,形成了完整的专业课程画像,划分了各种课程内容类型,优化了教学内容设计,将“知识+问题+能力”深度融合,整合了多模态资源建设,完善了资源与知识的动态更新机制,助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拓展,最终构建了“思政引领、五谱融通、双向反馈、五位一体”的物理学专业图谱,实现了培养体系重塑。在教育教学改革上构建“四大数智赋能”、落实“四大改革理念”、实现“四大模式创新”,建设中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技术,赋能课程教学,通过建设慕课,开展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教学,实现数智赋能专业教学、专业教育治理体系、多元化多维度全过程的教育评价体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敏捷教育模式、智慧教育模式、服务型教育模式、元宇宙教育模式四种教育模式的创新。物理专业图谱包括了思想政治、知识、素质、能力、技能“五位一体”专业图谱体系及运行平台。构建的物理学专业图谱资源库,是一个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问题解决为核心、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教学资源为支撑的教学智能体系,可以被广泛地共用共享,开发智能学伴、实施智能辅导,支撑教师备授课,实现减负增效,更好地帮助师生实现个性化教与学,为物理学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图5 物理学专业数字化创新中心
七、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情况
物理学专业服务量子科学与技术领域,发展出新方法模拟量子体系耗散动力学及退相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专业服务光电子材料与元器件、半导体气敏材料与器件、新能源存储与转化技术领域,围绕微光成像、微纳光刻、半导体传感器和钙钛矿光伏等技术领域开展原始理论创新研究。开发的无掩膜紫外光刻关键技术,已服务多家微纳制造和半导体光电等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无掩膜光刻设备的国产替代。
八、宣传推介与平台建设情况
学院网站:http://www.physics.ldu.edu.cn/index.htm
微信公众号:鲁东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招生咨询电话:0535-6674010 0535-6695983 0535-6672997